聖約翰選修課程~中外歷史大事~德里反英大起義(1857)



中外歷史大事~德里反英大起義(1857)



印 度 簡 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亞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徵服了當地土著。
公元前1000年,印度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
公元前四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大陸,公元前四世紀的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十一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
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
1757年,印度和英國之間爆發了普拉西大戰,印度因戰敗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
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域。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德里反英大起義
1857年到1858年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對英國統治的民族起義,英國人稱為印軍兵變(The Indian Mutiny),獨立後的印度則稱它為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
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但英國結束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直接統治印度。


起義的背景
十九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且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用各種形式的土地稅剝削農民,用英國工業品與印度手工業產品競爭,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
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併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印度王公的不滿。
為了鞏固殖民地,建立了佣兵制度,佣兵稱為西帕衣兵團,軍官則由英國人擔任。
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三個城市各有自己的部隊,總人數共24萬人,包括20萬西帕衣士兵,而英國士兵只有四萬人。
1849年英國取消20萬西帕衣士兵的特權,使佣兵們十分氣憤。
當時的印度總坎督寧說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在印度清徹明朗的天空下,會飄浮一朵烏雲,開始不過是一個人的手掌那麼大,但慢慢地,烏雲會越變越大,最後可能產生毀減性的力量,將我們的統治瓦解。
導火線~子彈潤滑油
佣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
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深怕用嘴接觸不純淨動物的脂肪,因而拒絕使用這些子彈。
東印度公司宣稱,已經換了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乾淨。
起義爆發
1857年5月9日85名印度士兵因拒絕使用子彈被判處10年苦役。
5月10日處於Meerut的部隊發動叛亂,並攻擊歐洲人居住區,把所有能找到的歐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殺光。
當地的英國軍官覺得可以控制局勢,沒有通知其他英國守軍,對起義軍的行動反應較慢,使得起義軍隊有機會往德里前進。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里,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臥兒帝國 後代-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復位,並屠殺城裡的英國人和基督教徒。
英國鎮壓
英國兩個兵團從Meerut和Simla 出發,進攻德里。在此同時,一些英國部隊從其它地區前往印度增援。
英國人走了近兩個月的路程後,在德里附近與起義軍交戰,逼使起義軍退到德里。英國軍隊數量不多,無法一舉攻佔德里。
支持與反對
許多印度人加入抗英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希望恢復莫臥兒帝國帝國。許多伊斯蘭教徒為了宗教原因參加反抗運動。
也有部分印度人不支持起義。錫克教徒對莫臥兒帝國恨之入骨,他們和英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遜尼派的人民則不希望什葉派的莫臥兒復位。
南部地區的印度人當時並沒有受到東印度公司的管轄,所以只有零星反叛,沒有大的起義活動。
起義失敗
由於起義軍內部爭執,意見不一,無法協同作戰,英國運用收買政策,許多封建主叛變。
九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軍才攻入德里,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被俘,起義宣告失敗。
其它地方的主要反抗活動到1858年被英國人逐一平定,零星的游擊戰持續至1859年。
後續動作
1858年0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英國政府改編英印軍隊,進行行政司法改革,加強對封建王公的聯繫,使其成為英王的直接附庸。
1877年,正式宣佈維多利亞女王兼任印度女皇。
意義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重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
德里反英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標誌著封建主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的結束,亦在亞洲近代史上佔著重要的地位。




大英國協
大英國協(又稱共和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53個獨立國家組成,其中多為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英帝國的版圖開始分離,殖民地紛紛從英國獨立。從1920年代開始英國讓殖民地自主,並於1931年落實成為《威斯敏斯特法令》,此時大英國協正式確立。
大英國協的成立,是基於成員國之間的共同歷史背景,讓大家在獨立以後能夠繼續維持自由平等的關係,現在仍有13個大英國協的成員承認英女王為其國家元首。1946年,協會名稱由「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修改為「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並一直沿用至今。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千里達及托巴哥、安地卡及巴布達、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史瓦濟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斯里蘭卡、模里西斯、賽普勒斯、坦尚尼亞、納米比亞、莫三比克、聖露西亞、格瑞那達、奈及利亞、多米尼克、吉里巴斯、巴貝多、貝里斯、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加拿大、甘比亞、蓋亞那、牙買加、賴索托、馬拉威、馬爾他、紐西蘭、薩摩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吐瓦魯、烏干達、萬那杜、尚比亞、巴哈馬、孟加拉、斐濟、迦納、諾魯、東加、肯亞、南非、印度、英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走過必留下痕跡~給點回應吧~

google地圖

小朋友運球